“李镇西教育思想与班主行心理综合素质培养研讨会”感想与体会(五)——姚景华
——参加“李镇西教育思想与班主任心理综合素质培养”研讨会有感
一、真爱教育,教育的先决条件。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从来都没有捷径。”这是针对某些想快速取得教育效果的老师而言的。想让学生快速成绩好、表现好等,这可能确实没有什么姐捷径可走。但是我想,就教育的规律而言,应该有一个捷径,那就是“爱”。真爱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关爱,然后才能形成教育的良性发展。我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和一线教师,我知道在当今的教育体制和要求下,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也会急于求成,也会寻找捷径,这样可能当时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肯定不是长效机制,有些甚至与教育背道而驰。这种教育与爱关系不大,反而与利益直接相连。这不是真教育。我觉得讲座中的郭文红老师就是一个真爱学生的老师,所以她才得到学生那么多的爱戴,才能教出那么好的班级。她对学生用心去爱护去教育,向我们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先决条件。
二、智慧教育,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我们真想做一个好老师,想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支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但是,现实往往是我们努力了之后却是倍受打击,然后归结为“朽木不可雕”。听了报告,尤其是郭文红和李镇西的教育实例让我发现朽木自然是有,但是并不是不可雕,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那就真是符合当今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孔子早就提出过要因材施教。学生各不相同,尤其是当今的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们老师如果不能智慧地对待学生,解决问题,必然会陷入教育的瓶颈。当然,教师的智慧不能凭空生成,它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来自于教师自己的努力。教育充满智慧,会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积累与总结,延伸教育的领域。
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我有一个很吃惊的发现:他们太会积累资料了。李镇西老师将自己几十年前的教育资料都收藏着,甚至自己读书期的资料都搜集这,这真是一个好习惯,也是一个难习惯。这些仿佛古董的资料如今就是丰富难得的教育资源,光我们这些老师看了都深受感动,如果放到课堂上,那对于学生会有多大的教育冲击力啊!听着听着,我就发现自己在这个方面太欠缺,以后是要努力改进了。教育一般是大同小异。我发现有些老师的做法其实和我们平时所做的差不多,但是这些老师特别会总结、会提升、会深化,所以听起来就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说服力。这就延伸了教育的领域,扩大了教育的效果。
四、德育为首,做人志上
现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我感受最深,一种“心有戚戚焉”之感。
那就是郭文红老师讲到的“记录生命,珍藏记忆。”她通过班级日志的形式让学生记录自己眼中的班级情况,挖掘真善美。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多播种一些善良的种子,让学生以后可以把这种善良和爱传递给更多的人。我觉得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教育不应只注重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应该把知识教育放在教育的最高处和考核的主要标准。我觉得,对于当今中国,道德水平如此低下的情况下,德育和做人的教育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我们学校的中职生,他们出现过很多偏差才走到今天,所以做人教育和情感的渗透才是重中之重。这样我们民族的明天才不至于道德败坏,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优秀教师,我们收获着幸福和感动,更充实了头脑。李镇西老师的一条核心教育理念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他这样和学生说的,教育学生这样做,他自己也这样做。这是一个给他人幸福自己也收获着幸福的老师。我羡慕他,也佩服他,更要学习他。他的一副对联这样写道:“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之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今天,我想加一个很蹩脚的横批:我愿努力。